2019年倒數4天,江老師送我一本他的攝影集~吳哥窟黑白講,啟動了我的吳哥窟之行。
趁著年度轉換,讀書、作功課,研究與敲定行程。
去圖書館借了蔣勳的《吳哥之美》,跟著去了十四次吳哥窟的蔣老師的文字,感受吳哥之美。
忍痛取消吳哥行 (2020/2/3)
2019年倒數4天,江老師送我一本他的攝影集~吳哥窟黑白講,啟動了我的吳哥窟之行。
趁著年度轉換,讀書、作功課,研究與敲定行程。
去圖書館借了蔣勳的《吳哥之美》,跟著去了十四次吳哥窟的蔣老師的文字,感受吳哥之美。
忍痛取消吳哥行 (2020/2/3)
有個研討會在今年(2020)七月下旬,將在亞美尼亞舉行。是否成行還未知,先做作功課,發現許多神奇的事。
我第一次聽到「亞美尼亞」,是讀丹布朗的《地獄》英文本,當時一直以為是American(美國),直到2019年7月才得知是我會錯意,真的有「亞美尼亞」這個國家。
2016三斯愛琴訪古巧遇行~五百人大廳地圖室裡的亞美尼亞通道
https://blog.xuite.net/chiuyunju/twblog/588390472
第一次起心動念想去亞美尼亞,是在中國科技史會議聽到將在那兒舉辦研討會。
開始查詢「亞美尼亞」後,發現了許多我過去未曾知道的事:
1. 亞美尼亞是一個內陸國家,在4世紀早期(公元301年),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視為官方宗教的國家。因此,亞美尼亞經常被指為「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因為小高加索山脈橫貫、境內地形崎嶇的亞美尼亞,相傳是希伯來聖經中諾亞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後著陸抵達之處(傳說中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上,這座山位於今日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邊境,最高峰在土耳其境內),甚至有說法認為亞美尼亞的首都葉里溫(Yeveran)就是由諾亞本人建立的城市。
2. 亞美尼亞在一次大戰時,面臨種族大屠殺。
2019/10/29,美國聯邦眾議院以405票贊成、11票反對通過一項議案,承認20世紀初期的亞美尼亞大屠殺構成種族滅絕,讓這起20世紀初期的逾百年爭議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各界普遍同意,鄂圖曼帝國1915年至1916年間將亞美尼亞人從安納托利亞(Anatolia)東部驅逐至敘利亞沙漠等其他地方,造成數十萬亞美尼亞人喪命,他們不是被殺害、就是餓死或因病死亡。
亞美尼亞人的確切死亡數仍有爭議,亞美尼亞方面宣稱有150萬人死亡,但土耳其當局估計只有30萬人死於這場驅逐行動。
根據國際種族滅絕學者協會(IAGS)的統計數據,亞美尼亞大屠殺死亡人數「超過一百萬」。
提起亞美尼亞大屠殺,不能不令人想起電影《A級控訴》,導演試圖透過映畫向世人傳達身為亞美尼亞人的悲痛。電影開頭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悲傷意象的阿拉拉特山(Mt. Ararat)。阿拉拉特山是亞美尼亞人的聖山,歷史上的大亞美尼亞(the Great Armenia)地區幾乎覆蓋整個高加索山區,包含海拔5,137公尺的最高峰阿拉拉特山;時至今日,她卻位在與亞美尼亞交惡的土耳其境內,男主角拉菲必須入境土耳其才能看到聖山腳下遭刻意廢棄的亞美尼亞教堂,拉菲拍攝的不只是聖山,還是鄉愁。
3. 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從義大利出發前往中國,經過「小亞美尼亞」及「大亞美尼亞」,目前的「亞美尼亞」是後者。
4.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Noah's Ark),停靠在阿拉拉特山上,這座山位於土耳其和亞美尼亞的邊界。
這是土耳其境內的最高峰,海拔5137米。1987年6月20日,土耳其阿勒省省長對世界宣布,土耳其外交部、內務部、阿爾塔圖克大學研究人員及土耳其考古機關已公開承認羅恩.懷亞特探險隊的發現,這是幾十年來研究的成果。土耳其政府公開承認亞拉拉特山上,海拔2000米處的船舶形物體為諾亞方舟。該地區已成為國家公園,也是土耳其的國寶。這是歷史學和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證明大洪水災難及諾亞方舟確實存在。
5. 大亞美尼亞、小亞美尼亞、索菲納、東亞美尼亞、西亞美尼亞
在西元前95年至西元前65年間,將大亞美尼亞、小亞美尼亞和索菲納統一成強大的亞美尼亞,疆域從裏海、地中海一直綿延到埃及,足以與羅馬抗衡。
Back to 環遊世界 旅讀人生 (首頁之首)
2024巴黎奧運的熱氣球聖火台(2024/8/1)
鼎鼐鼏與后母戊鼎 (2023/10/4)
《翦商》讀後 (2023/10/1)
我讀《山海經》(首頁) (2022/12/28)
有耳莫洗潁川水:許由為何洗耳? (2021/12/22)
讀李白〈行路難〉很有感 (2021/12/21)
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2021/12/17)
刑天在神農架舞干戚 (2021/9/22)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 (2021/7/26)
俯仰終宇宙~原來是陶淵明在讀《山海經》(2021/7/26)
驚見無頭人 (2021/7/24)
「烟花」颱風將至~讀李白的「煙花三月」 (2021/7/22)
好友推薦一部好片《熱氣球飛行家》,票房竟不高,才上映就快下片。好險沒錯過這精彩的影片。
男主角艾迪瑞德曼飾演的氣象科學家葛萊舍(James Glaisher,1809~1903),出生於倫敦,長期任職於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是英國皇家氣象學會(1850)及皇家航空學會(1866)的創始人之一,一生致力於研究氣象學及航空科學,以開創性的氣球飛行家而聞名。電影改寫自他在1862年搭乘「熱氣球」的研究實驗 。
當年英國科學促進協會(BSA,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決定使用熱氣球對高層大進行調查。葛萊舍與熱氣球飛行家亨利·考克斯威爾( Henry Coxwell,1819~1900)(並非是電影中的女飛行員艾蜜莉 ·雷恩),於1862年9月5日從伍爾弗漢普頓(Wolverhampton)起飛,進行不同高度的大氣溫度和濕度的量測,打破了當時人類史上熱氣球飛行的最高紀錄!
葛萊舍於1871年出版了一本題為The Aeronauts的書。
根據葛萊舍的紀錄,當時因為沒有氧氣瓶,他和考克斯威爾只帶著幾瓶白蘭地和 6隻鴿子就乘上了熱氣球!
他們每升到一定高度,就會釋放隻鴿子測試牠的飛行能力。但當熱氣球上升至離地5000公尺時,他們釋放的鴿子直接墜落。
上升至6500公尺時,葛萊舍因為氣壓氣溫過低(12°F)而完全失去了意識,為了拯救在高空中昏迷的 葛萊舍,考克斯威爾捨命爬出熱氣球,導致手指被麻繩夾住,然後在低溫下皮肉組織壞死。
電影改寫了這個情節,讓考克斯威爾出現在地面,成為身邊不斷鼓勵他的夥伴,當一小孩問起他:「你不想跟他們一起上去嗎?」此時他仰望著天空淡回答: 「有些人負責追逐夢想,有些人協助他們圓夢」
更早之前,法國科學家就已經搭上熱氣球進行類似的實驗了。~~1804年搭熱氣球研究大氣層
最早發明熱氣球的是孟格菲兄弟(Montgolfier Brothers)。
他們是法國南部的造紙業者。
1782年,他們把紙屑扔進火爐時,發現紙屑不斷上升,非常好奇,他們嘗試利用熱氣把一個「立方形」的紙袋升起來,兄弟倆試驗了無數個「浮空器」,而且越做越大。
1783年6月4日,他們公開表演一個「浮空器」,升到1000多米高,飛了約 2公里後降落下來。
兄弟倆向巴黎科學院報告了他們的成就,很快接到了邀請,請他們去巴黎進行一次公開表演。
1783年9月19日,在凡爾賽宮的花園,孟格菲兄弟在國王路易十六面前進行了載動物的升空實驗,乘員是一隻羊、一隻鴨子和一隻公雞。
氣球釋放後,升到500米高,在空中持續了8分鐘,飛行了3.5公里。
降落時,三隻動物安然無恙,這次實驗證明了升至高空不會導致動物死亡。
1783年11月21日,進行第一次載人熱氣球實驗,從巴黎杜樂麗花園載著Jean-François Pilâtre de Rozier與François Laurent d'Arlandes升空。
法文「熱氣球」即以孟格菲兄弟的名字 Mongolfière 命名。
2024巴黎奧運聖火台,是熱氣球造型,紀念241年前(1783年)第一次搭載人類升空的史事。
當時升空的地點,就在這次聖火台所在的杜勒麗花園。
★2024巴黎奧運的熱氣球聖火台(2024/8/1)
回到電影《熱氣球飛行家》,
電影中由費莉絲蒂·瓊斯飾演的女主角艾蜜莉·雷恩,其人物原型是取材自19世紀的一位法國熱氣球飛行員蘇菲 ·布蘭查德(Sophie Blanchard,1778~1819),
她的先生皮埃爾·布蘭查德(Jean-Pierre Blanchard,1753~1809)在1785年駕駛熱氣球飛越英吉利海峽。
1808年她丈夫是因為心臟病發,從熱氣球上摔下,一年後過世。
丈夫過世後,蘇菲布蘭查德繼續從事熱氣球研究,她是法國史上第一位獨自駕駛熱氣球的專業女性飛行員。
在那個年代,熱氣球大多是娛樂表演,她擔任1811年拿破崙42歲生日慶典的熱氣球飛行員。
1819年蘇菲執行熱氣球飛行時發生意外,墜毀後溺斃。
凡爾納的小說《在熱氣球上的五星期》,出版於人類首次熱氣球載人飛行後的80年。
我第一次對熱氣球倍感興趣,就是看凡爾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1873年出版),現在才知道,其實他在1863年就寫了熱氣球飛越非洲大陸的小說。
回想到今年七月(2019/7/22)在牛津校園走「死男人路」時,看到一個上面畫有熱氣球的牌子,應該是紀念有人在此升空,
趕快翻出相片及查閱相關資料囉~~2019 英倫行~牛津大學的「死男人路」(2019/7/22)
萊特兄弟於1900年開始試飛,1903年首次駕駛「飛行者一號」在空中遨翔。
相關文章:
★ 2024巴黎奧運的熱氣球聖火台(2024/8/1)
★ 想飛的執著~熱氣球飛行家(2019/12/25)
★1804年搭熱氣球研究大氣層(2020/4/20)
★2019 英倫行~牛津大學的「死男人路」與熱氣球(2019/7/22)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
從倫敦搭火車抵達牛津已過中午,showYu的住房竟然出了狀況,有訂沒有到。老闆說可以在我們夫婦房(小不隆咚)再加一床,只收50歐(價錢不記得,先隨便寫)
後來立馬訂了附近的青年旅館,搞定。原本在牛津的時間就不多,還多折騰了一個多小時。
趕快進行校園巡禮。
傍晚,我們逛到基督學院,經過美麗的花園,走到一條沿著圍牆邊很有古意的路,
圍牆內是默頓學院,路旁是碧草如茵的默頓草坪。
沿著圍牆走著走著,看到牆上有一個斑駁的牌子,上面畫了一個熱氣球。
我們察看地圖,發現這條路叫「deadman's walk」,我們直譯為「死男人路」。
難道是這位搭乘熱氣球升空的男人,升空失敗,墜毀?
為何叫死男人路?
我一直沒有去查答案,直到五個月後(2019/12/22),看了電影《熱氣球飛行家》,才去查答案。(go to 想飛的執著~熱氣球飛行家 )
James Sadler 是1784/10/4在這兒 (應該就是默頓草坪)升空,降落在8km外的Woodeaton,
這是英國第一次載人熱氣球升空,此次飛行,距離人類第一次搭熱氣球升空(1783/11/21,在法國)大約一年。
「死男人路」的命名與熱氣球升空無關,
deadman's walk更好的翻譯是「亡靈步道」,這是中世紀猶太葬禮遊行的路線。
送葬遊行從猶太教堂開始(在現在湯姆塔位置附近),然後朝猶太墓地前進(現在是牛津大學植物園的所在地)。
電影《Dead Man Walking》,1995年首映,由提姆·羅賓斯執導,蘇珊·莎蘭登(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及西恩·潘等主演。
電影以死刑為主題,基於修女海倫·培貞同名書改編,原書描寫的是真實事件。
Back to 2019 英倫行 (首頁)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留下的名句,令多少人對徽州魂牽夢縈。
這次在合肥名校中科大開會,我研究報告的主角鄭復光是安徽歙縣人,因此特別從合肥搭高鐵前往三百公里之遙的徽州古城,尋訪當時的人文薈萃。
在合肥,拜見包公、參訪李鴻章故居、安徽博物院,中科大博物館,以及享受各個美食街的美食。
行程:
出發日2019/10/22(二):19:10起飛,抵達合肥已經很晚了。
第一天2019/10/23(三):包公園及李鴻章故居。
包公祠、包公墓→萬達廣場午餐→清風閣、浮庄→走到李鴻章故居→搭地鐵到合肥南站取票→搭公車回江南春,累到掛。
第二天2019/10/24(四):徽州古城
第三天2019/10/25(五):安徽博物館、中科大博物館、會議報到
第四天2019/10/26(六):開會第一天
第五天2019/10/27(日):開會第二天
第六天2019/10/28(一):返台
這個動物藝想展的展品,都來自故宮。導覽的先生非常熱心,主動介紹許多知識,獲益良多。
我主要是去看《坤輿全圖》做成的大地球,(go to 南懷仁《坤輿全圖》@松山奉天宮)
展覽裡還有《海錯圖》、《三才圖會》、《鳥譜》、《本草綱目》以及郎世寧的駿馬等等。此行參觀了奉天宮的各種雕刻藝術之美。
《海錯圖》
書名的「錯」意指種類繁多,是清康熙年間的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所繪。聶璜是錢塘人,客遊南北各地近二十載,康熙丁卯(1687)曾畫〈蟹譜〉三十種。後將所聞所見的諸多海物,集稿謄繪成〈海錯圖〉冊。
〈海錯圖〉有四冊,前三冊現藏於北京故宮,台北故宮所藏為第四冊。此冊畫鱟、螺、蟹、蝦等海中生物,無款印,每幅楷書題名并讚。第一冊序文云:「時康熙戊寅(西元1698年)仲夏,閩客聶璜存庵氏題於海疆之釣鰲磯。」這套作品一度沉寂消失,直至雍正4年(1726)才由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受到皇帝的喜愛。
在導覽先生介紹下,得知「鱟」(音:厚)比恐龍還要古老,是四億年前就存在的生物,眼睛殼上很奇特;都是兩隻一起同行,又稱夫妻魚;血液是藍色的,很珍貴,稱為「藍金」。
目前在金門還可以看到活的鱟。導覽先生說,左邊大的是母的,右邊小的是公的。公的剛好可以卡在母的身上一起游。金門人用這個殼來舀水。
目前在基隆海科館,有海錯圖的展覽:
轉心瓶的秘密
在導覽先生的介紹下,看到「轉心瓶」的秘密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是18世紀中國清朝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的官窯瓷器。為轉心瓶,分內外兩層,握器頸旋轉,透過外瓶的開光看見內瓶繪製的水草魚紋悠遊於眼前,如同走馬燈一般。現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
《鳥譜》原名:《余省、張為邦〈合摹蔣廷錫鳥譜〉》。每開右頁以工筆結合西洋技法,描繪各種鳥類,其中亦包含傳說中的鳥種。左頁以漢、滿兩種文字記述其名稱與生態習性等,具現代鳥類百科圖鑑的意味。(余省,1692-1767以後)
由於前一陣子在研究湯若望身上的大白鵝(其實應該是仙鶴),對這對鶴特別有感。(go to 湯若望衣服上的大白鵝)
********************
狻猊(音:酸泥),獅子的漢語古稱,自張騫通西域後獅子始見於中原,以西域語言的原稱音譯為狻猊。
後來在明代更成為神話角色,龍生九子其中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像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因其好坐,亦作佛座獅子。
繼去年(2018)年底在故宮看到南懷仁《坤輿全圖》真跡後,(坤輿全圖~1674年南懷仁繪製)
才知道有單位把這幅圖做成球形,卻已逾期而錯失當時的展覽(南懷仁的坤輿世界 - 107資訊月百大創新產品)。
「南懷仁的坤輿世界」新媒體裝置即是依據《坤輿全圖》及《坤輿圖說》所製作。
為建構南懷仁心中的世界觀,先將《坤輿全圖》利用特殊之地圖投影法製作成直徑1.5公尺的實體坤輿地球,再利用google tango擴增實境技術掃描空間中的球體,將豐富的虛擬3D坤輿世界,透過行動裝置將實體球體及虛擬世界精確對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v=I8jrMEnZFBs
今天在松山奉天宮的「動物藝想」展,與坤輿大地球合照,一償夙願。
擴增實境的部分我個人覺得不太好玩,但我超愛這顆球!!
找一下地圖上的台灣,畫得很大!
這幅地圖還配上一本書《坤輿圖說》,其中的長頸鹿、獅、蜘蛛:
這個動物藝想展的展品,都來自故宮。
除了《坤輿全圖》外,還有《海錯圖》、《三才圖會》、《鳥譜》、《本草綱目》以及郎世寧的駿馬等等。
go to 動物藝想.故宮新媒體藝術展@松山奉天宮
Back to 坤輿全圖~1674年南懷仁繪製
三稜鏡分光,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正在研究這件事,找尋牛頓、歌德以及前前後後與三稜鏡有關的探索,
結果找到一個名為Pink Floyd的搖滾樂團的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其專輯封面卻選擇用三稜鏡?!
月球的表面和三稜鏡都是吸引我的主題,不知道這個樂團是否對這兩主題的科學內涵有深入探究?
樂團介紹(主要參考維基百科):
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是一支1965年於倫敦成立的英國搖滾樂團,他們最初以迷幻搖滾與太空搖滾音樂贏得知名度,而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搖滾樂團,並獲得國際聲譽。
平克·佛洛伊德於1965年由在學學生席德·巴雷特(Roger Keith "Syd" Barrett,1946~ 2006)、尼克·梅森(Nicholas Berkeley "Nick" Mason,1944~)、羅傑·華特斯(George Roger Waters,1943~)及理察·賴特(Richard William Wright,1943~2008)組建。1968年4月,巴雷特因日趨惡化的精神狀態離開了樂隊。華特斯成了團內的首席歌詞作者,並到1970代中期成為樂隊佔主導地位的創作者,構思設計了他們在評論與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概念專輯《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願你在此》(Wish You Were Here,1975)、《動物》 (1977)、搖滾歌劇《迷牆》(The Wall,1979)和《最終樂章》(The Final Cut,1983)等專輯。
Pink Floyd以哲學的歌詞、音速試驗、創新的專輯封面藝術與精緻的現場表演聞名。
他們是流行音樂史上最具商業成功與音樂影響力的搖滾樂團之一,在全球坐擁超過2.5億的唱片銷售量,僅美國就有7450萬。
Pink Floyd於1996年與2005年分別入主美國搖滾名人堂和英國音樂名人堂。
樂團的名稱:
樂團名稱經歷幾次更改,最後一次更改是發現有另一個樂團也叫茶具樂團(Tea Set),1965年底樂團決定使用二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皮埃蒙特藍調音樂家,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的名字合併成(Pink Floyd Sound),樂團名稱一直延續至今,樂團起初以演出節奏藍調為主。
(中文譯為平克佛洛伊德,我本來以為是以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為名呢)
月球的黑暗面:
1973年Pink Floyd發行了《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專輯,是他們的第八個專輯,也是最最出名的專輯。
此專輯對最後兩首歌:Brain Damage 和 Eclipse,唱到與月球黑暗面有關的歌詞。
〈Brain Damage〉這首歌的歌詞用於紀念離開這樂團的創始團長Syd,那個時期的Syd由於濫用毒品導致精神不穩定,很多時候錄音時或是表演的時候都無法順利完成,有脫序的演出,最終只好離開樂團,最後兩句歌詞:
And if the band you're in starts playing different tunes 如果你在的樂團 開始演奏不同的曲調
I'll see you 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我們在月的黑暗面相會吧
〈Eclipse〉是本專輯的最後一首歌,以各種人的感官與經歷編織而成的歌詞,最後歌詞:
All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 is in tune 太陽底下所有事物都跟随著這旋律轉動
but the sun is eclipsed by the moon 但太陽卻被月球遮住
there's no dark side of the moon really 沒有月的黑暗面
cuz it's all dark 因為月是完全漆黑的
三稜鏡:
專輯封面的靈感來自於Thorgerson之前在一本攝影書上看到的,光束射進稜鏡,折射出七彩光芒的照片。(為什麼不是「科學書呢?)
封面的設計最終的定稿就是光線被稜鏡折射成七彩光芒的樣子。這個設計包含了樂隊的三種元素:表演時舞台的燈光,歌詞以及賴特「簡單和大膽」的要求。(不是很懂!?)
散射出的光線一直穿過封面,延伸到封皮的內側(這個想法是沃特斯提出來的)。
專輯的背面還有另外一個稜鏡,又聚攏了原本被散射的光線,這樣的設計在CD店中很是吸睛。(我想到的是牛頓的稜鏡實驗)
光線穿過散射出來的光芒中其實沒有「藍色」(對照傳統意義上的紅橙黃綠青藍紫)。(為什麼缺藍色呢?有什麼意義嗎?)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
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的著作《中國圖說》(1667出版),是一部當時歐洲對於中國的知識的百科全書。
裡面一幅湯若望的圖像銅版圖,把官服上的仙鶴畫成大白鵝。go to (湯若望衣服上的大白鵝)
據說這是耶穌會士白乃心所繪,傳回歐洲後,刻製成銅版畫,大量印製。(參考《湯若望在中國的日子》p124)
基歇爾這本書上的中國地圖,把台灣畫得挺大的。
再比較南懷仁1674年繪製的坤輿全圖,台灣也畫得不小。go to (坤輿全圖~1674年南懷仁繪製)
基歇爾差點接替了克卜勒的工作~~~
阿塔納修斯·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17世紀德國耶穌會成員和通才。
他一生大多數時間在羅馬的羅馬學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就非常廣泛的內容發表了大量細緻的論文,其中包括埃及學、地質學、醫學、數學和音樂理論。
163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請他去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的宮廷繼任約翰內斯·克卜勒宮廷占星學家的職務。但是他的朋友勸皇帝把這個邀請撤回。取而代之的他被召到羅馬學院。在這裡他有更多時間來從事他的研究工作——包括破譯聖書體的工作。從1638年開始基歇爾在羅馬學院教授數學、物理和東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