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唐玄奘劇照3.JPG

和同事聊天,感嘆目前教育界的各種狀況,大嘆「孤臣無力可回天」。
這句話的典故,是丘逢甲的六首〈離台詩〉之一: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割讓臺灣給日本。

丘逢甲聞訊在臺灣積極組織義軍抗日保台,出任臺灣抗日保台義軍的大將軍,指揮抗日。但終因寡不敵眾,遭到失敗,不得已離開臺灣內渡到大陸。

 

什麼是「鴟夷子」?(鴟:ㄔ)

和本文採用《大唐玄奘》的劇照有關,讀者往下閱讀,就可體會緣由。(註:王琪這首〈佛燈〉有夠好聽!)

大唐玄奘劇照4.JPG

大唐玄奘劇照1.JPG

大唐玄奘劇照2.JPG

鴟夷,革囊也。古代用馬皮或牛皮製成,是盛酒、貯水的器具。

鴟夷子皮之含義:功高震主的重臣感傷鳥盡弓藏的殘酷世事,也含有淡薄名利紛爭,在人生的各種境遇下都能屈伸自如之意。

鴟夷之所以聞名,與春秋時代的范蠡伍子胥有關。

 

子胥_李白行路難.jpg

 

《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伍子胥(前6世紀-前484年)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投奔吳國。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及伍子胥發掘的孫武(《孫子兵法》作者)為元帥,發兵擊敗楚國。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夫差繼位後兩年,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之後吳王聽信讒言,最終賜死伍子胥。

西元前484年,夫差贈伍子胥劍賜自盡。子胥憤恨自刎,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雙眼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亡吳國。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裹於鴟夷革之中並拋棄於錢塘江。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據說,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剄。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 (范蠡ㄌㄧˇ)

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

《漢書·貨殖傳》:“(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

顏師古注:自號「鴟夷」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懷,與時張弛也。鴟夷,皮之所為,故曰子皮。”

范蠡(BC 536-B C448) 是春秋時越國的上卿,因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就中取事,破了吳國。後見越王義薄,扁舟遨遊五湖,自號「鴟夷子皮」。

《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註:《越絕書》,成書大約在東漢,記錄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興越滅吳的相關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方域史,也是記載越國歷史的文獻中內容最為豐富的權威著作。)

 

范蠡認為自己雖有功於越王,但在越王身邊難以久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踐其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范蠡寫給武將文種的話,被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進一步演譯,寫漢朝開國功臣韓信的下場!

《資治通鑑卷第十一》「信曰:「果有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幾經波折,在蕭何引薦下,韓信才被劉邦重用,成為大將軍。韓信亦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追殺項羽至烏江,自刎而死,楚漢相爭之局才告一段落。然而,劉邦也是一個妒才之人,最後借呂氏之手,把韓信滅掉。

 

范蠡之「蠡」音ㄌㄧˇ,但是,以蠡測海(蠡 ㄌㄧˊ)

蠡 (ㄌㄧˊ)是用瓠瓜做成的水瓢。見《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相關文章:

讀李白〈行路難〉很有感 (2021/12/21)

孤臣無力可回天~丘逢甲痛心離台 (2020/1/12)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