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郭守敬四海測驗-北京01.jpg

元代郭守敬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驗」,其中的[大都]是當時元朝的首都汗八里,

地點就在現今的北京,緯度(北極出地)大約是40度。

那麼,測驗地點裡的[北京](約北緯42度)又在哪裡呢?

 

因為筆者在閱讀郭津嵩(2021)的論文時,剛好知道[南京]不是現今的南京,而是北宋的首都開封。

於是查到[北宋四京],分別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

查了大名府,其位置大約在現今的邯鄲(約北緯36.4度),緯度不符合,而且當時的開封府稱東京而非南京。

原來東西南北各京,是相對於當時的疆域,所以不同朝代的[北京]有不同的地點。

 

和好友Carrie討論後,她說[北京]可能是[中都],位於現今張家口的張北鎮,她還去過那兒;

一查果然緯度符合。

我雖然知道元朝有大都、上都、中都,但是沒注意到這27處地點並沒有[中都]。

 

小結:

1.郭守敬四海測驗裡的[大都]是現在的北京(約北緯40度);[北京]是當時的中都,現今的張家口張北鎮(約北緯42度)。(又有新發現~可能不是張家口張北鎮)

2.歷代的[北京]依疆土範圍不同而有不同的地點,東西南北四京是相對於當時疆域而定的。

 

本來以為這個尋找[北京]的案子可以結案了,沒想到重新閱讀武家璧(2015)的文章,發現竟有新的答案:寧城

20241102-郭守敬四海測驗-北京04.jpg

查詢寧城、益都、揚州,都是在119度經線上,而中都(張家口張北鎮)的經線是114.62度。

因此,[北京]等於寧城的答案,看來比較可靠。

20241102-郭守敬四海測驗-北京05.jpg

之後,又看到陳遵媯老師《中國天文學史(下)》(頁1209)寫說「北京」是河北平泉縣,查了這兒的經緯度40°00'N, 118°41'E。

20241102-郭守敬四海測驗-北京06.jpg

目前結論:郭守敬四海測驗的「北京」應該是赤峰市下轄的寧城縣

筆者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拍攝到四海測驗27個地點的地圖:

2024北京泉州成功行~郭守敬紀念館(2024/8/28)

20241102-郭守敬四海測驗-全圖.jpg

20241102-郭守敬四海測驗-北京08.jpg

~~~~~

尋找[北京]的問題起源在於發現[大都]的夏至晷影太詭異,夜刻的數字也與文字版不同:

★ 郭守敬四海測驗裡大都的夏至晷長與夜刻(2024/11/3)
 

Back to 觀天測地:僧一行和郭守敬的大地測量 (邱韻如(2024):觀天測地:僧一行和郭守敬的大地測量,《天文教育》,第63期,p1-14,春分出刊。)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1014-諾貝爾獎獎章-01.JPG

好友曲子暑假去了瑞典的諾貝爾博物館,帶了一張海報送我。

海報的上半部,是獎章正面的諾貝爾頭像,和背面各個獎的圖樣。

我認真一看,物理獎和化學獎的圖樣竟然一樣。

20241014-諾貝爾獎獎章-02.JPG

20241014-諾貝爾獎獎章-03.JPG

想說去網路找獎章圖樣,還真是不太容易找呢。

終於找到歷史博物館介紹李遠哲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獎章,圖樣只有正面(諾貝爾頭像),背面只有文字介紹:

獎章含外盒,獎章正面為諾貝爾側面肖像,背面左立者為為象徵母性與生育的伊希斯女神,又為揭開她面紗的科學女神,「掀開伊希斯的面紗」指代破解神秘現象,為諾貝爾物理、化學獎項的獎章背面圖樣。

 

20241014-諾貝爾獎獎章-04.JPG

伊西斯(Isis)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的一位女神,對她的崇拜傳遍了整個希臘-羅馬世界。

她被敬奉為理想的母親和妻子、自然和魔法的守護神。

她是奴隸、罪人、手工業者和受壓迫者的朋友,她也聽取富人、少女、貴族和統治者的禱告。

伊西斯經常被描述為是鷹頭戰神荷魯斯的母親和保護者,也被稱作亡靈和幼童的保護神。

(維基百科[伊西斯])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1.JPG

這一次八萬年一遇的彗星來訪,只是在FB上跟風,瀏覽到FB滿滿都是阿紫彗星和最近大爆發的極光。

因為2020年追過Neowise彗星,這次本來沒有想真的追。

★ 2020心想事成追到彗星~天時地利人和 (2020/7/19) 

★ 2020追彗星(首頁)

早上,繼續昨天的測試後,在公園當夸父追太陽做立竿見影實驗。2020年追星夥伴吳老師打電話來,問說今天要不要追星,本來沒有想追的我,被他說得心動了。

我說我正忙著追太陽,晚上還有活動,吳老師說,太陽追一追就追到彗星了。

於是,晚上的活動請假,追完太陽,準備追彗星。

本來以為我們上次追彗星是去永安漁港,下午調出資料,才知道當時是去竹圍漁港。

研究去竹圍漁港,請教追星專家學妹,她說永安漁港西偏南是海,會比較好,於是又將目的地改回永安漁港。

學妹製作的追星攻略如上。

16:00出發,一路對著太陽追到永安漁港(還是在追太陽啊),終於追到觀音銅像的正前方,在太陽即將落海之前抵達。

結果吳老師太晚出門,他只能就近去竹圍漁港。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2.JPG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3.JPG

彗星就在飛機的下方一點的位置,等待現身。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4.JPG

金星亮了,接著就等待大角星亮。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5.JPG

大角星與金星的距離,比我想像中還遙遠,(不到現場,真的無法感受他們的距離)

我用眼睛只能看到金星和大角星,彗星是有看沒有到,

但我知道她就在兩星連線中間,就像看國王穿新衣一樣,看久了就心想事成。

附近星友有好幾台都拍到了,還有一位姑娘手拿 iPhone 直接就拍到。

一位好心星友讓我拍了他的照片,此行目的達到,心滿意足。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6.JPG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7.JPG

回到家後,看到有網友分享的照片,就是今天「應該」看到的畫面。

照片再美,還是比不上親身體驗(雖然有看沒有到)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8.JPG

20241014-永安漁港-追紫金山彗星-09.JPG

追星後記

下午短暫時間內,從永安漁港改到竹圍漁港,又改回永安漁港。本來和吳老師約好在海螺館碰面,後來查到海螺館周一休館。

問了學妹在南堤還是北堤比較適合,學妹給了南堤 (難題?)。

抵達南堤後,看到一群大學生,我興奮跑去問說是不是在等彗星?他們竟完全不知道有彗星這件事,只是純粹看夕陽。

走到觀音菩薩正前方的海景第一排,跟著一群架著三角架等彗星的星友等待彗星現身。

天都黑了,我前面的那位白衣男子,佔了海景第一排的極佳位置,竟然不知道大家在等彗星,經隔壁紅衣男子解釋,才知道附近這群人在瘋什麼。

追到星後,我們去找晚餐,預想中的海鮮餐廳沒開,觀光魚市也沒開,其它餐廳好像也沒開,人生地不熟的我們就先上路,找到[台15牛肉麵]填肚子。

吃完,開車回家,開到中和時,發現車子的故障燈亮著,於是開到家附近朋友家開的電池店先搞清楚狀況,

大概是發電機壞了,導致無法讓電池充電。

隔天早上,車子徹底掛掉,完全沒有反應。

去電池店借了另一顆電池充電,把車啟動後開到汽車維修廠,送修。

好險車子不是掛在半路上。

 

 

2024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週期八萬年?(2024/10/3)
 

Back to 遨翔星際(首頁)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100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周期-01.JPG

看到新聞報導說最近正夯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錯過恐怕要再等8萬年。

8萬年是什麼概念?

到維基百科查詢這個彗星的週期,其近日點0.39AU,半長軸1870AU,離心率0.9998,週期約3萬年。(英文版的數據,和中文版大不同)

3萬年前,或許它曾來過地球,那時候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見到它的,應該不是比三萬年前更早的尼安德塔人。

如果是8萬年,那比尼安德塔人更早 .....

2024100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周期-02.JPG

2024100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周期-03.JPG

再查閱英文版維基百科,發現同一顆彗星,離心率卻大不同,也因此算出來的周期也不同。

英文版維基百科就寫[數萬年]

2024100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周期-04.JPG

身為物理老師的我,糾結於計算離心率近日點、遠日點、周期。

問了追星的天文迷,得到其中一個回答是:

超過萬年週期的彗星因為路徑很扁,很不穩定,速度軌道很容易被改變,所以週期預測很不準!

現在只是用目前軌道估算而已,所以週期太大的數據參考就好。

又有另一位說,

回不回得來很難說,搞不好會變拋物線飛出太陽系

 

是啊,往者已矣,來者也不可追

不管是3萬、6萬還是8萬,都不重要,

幾萬年前有沒有來過,幾萬年後會不會再來,都不可能知道啊。

只有把握現在,才實在。

 

2024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永安漁港(2024/10/14)

2020追彗星(首頁)

 

Back to 遨翔星際(首頁)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525-伽利略雕像在羅馬-李政道設計-01.JPG

2010年得知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羅馬落成

七年後(2017年),在臉友Cloud Lin的臉書上,看到她在羅馬拍到的照片 (感謝Cloud Lin 授權)。

打卡地點是Museo Nazionale Romano - Terme di Diocleziano

20170525-伽利略雕像在羅馬-李政道設計-02.JPG

20170525-伽利略雕像在羅馬-李政道設計-03.JPG

這個打卡地點Museo Nazionale Romano - Terme di Diocleziano,前半是[國立羅馬博物館],後半是[戴克里先浴場]。

附近的教堂:La Meridiana di S.Maria degli Angeli,教堂內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型日晷。

20170525-伽利略雕像在羅馬-李政道設計-06.JPG

20170525-伽利略雕像在羅馬-李政道設計-04.JPG

20170525-伽利略雕像在羅馬-李政道設計-05.JPG

 

Back to 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 (2024/8/4)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428-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羅馬落成.JPG

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2024/8/4在舊金山逝世,享耆壽98歲。

李政道很愛繪畫,他所設計的伽利略銅像,於2010/4/28在羅馬落成。(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羅馬的位置)

新聞報導如下:

 

由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義大利落成 《科學時報》 (2010-4-30 A1 要聞)

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李政道設計,世界實驗室出資建造,以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名義贈送的伽利略銅像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落成。由世界實驗室主席安東尼諾·齊基基主持的銅像落成典禮4月28日舉行,義大利文化部部長卡桑德羅·邦迪、中國駐義大利大使丁偉等出席。

李政道致信祝賀。他在信中指出,自馬可波羅以來,中意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文化科技交流。例如,1607年,明朝大學士徐光啟和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合作譯出了6卷本《幾何原本》。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引入,對於中國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了很大影響。

伽利略銅像坐落在由米開朗基羅臨終前設計的國立聖瑪利亞天使與殉道者大教堂前。這是該教堂建造後約450年歷史中唯一的新增塑像。丁偉在致辭中表示,伽利略銅像作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送給義大利科學界的禮物,再次展現出中國人民對義大利人民的友好情誼,也體現了中國科技界對義大利同行的尊敬。希望兩國人民以伽利略勇敢、思考與追求的偉大精神為動力,攜手共創人類更加和平、美好的未來。

為了紀念這位現代科學創始人的傳奇人生,由李政道創意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寓意深刻。銅像中的伽利略身穿長袍,手持他建造和使用過的望遠鏡凝視遠方,長袍上雕刻了4排大小點組合,分別代表了木星和它的衛星在不同日子的位置。

2008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望遠鏡發明400周年科學大師講演會上,李政道作了《以天之語,解物之道》的演講,對這幾排大小點組合進行了清晰說明。當時天主教認可的說法是:一切星體都圍繞著地球轉動,地球是中心。可是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用他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看木星,卻得出了正確的、完全不同的結論——他發現木星右邊有1顆小星,左邊有兩顆小星;第二天,變成了右邊有3顆小星,左邊沒有小星;再過兩天看,右邊小行星不見了,左邊卻有兩顆小暗星;再過一天又有新變化……如此,根據連續共7天的觀察結果,伽利略推斷這些小星都是木星的“月亮”,就是說木星有4個月亮,而這些木星的月亮都繞著木星轉,而不是繞著地球轉。這就證明,並不是一切星辰都圍繞著地球轉,因而推翻了當時天主教的錯誤說法。

中國郵政部門曾經在1991年發行了由李政道設計的紀念伽利略明信片。近30年來,齊基基領導下的世界實驗室在物理、醫學、農業、氣象、地學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了科學技術的援助。1986年,在中國政府的支持和世界實驗室的捐助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成立,掛靠中國科學院,20多年來,在李政道領導下,該中心為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促進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作出了貢獻。世界實驗室與中國幾十年的密切合作體現了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的科學思想。

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589.shtm

 

另一篇報導,應該是李政道寫於上海舉辦世博的那一年

哥倫比亞大學李政道教授:“世搏”始“博” 2010-10-14 作者: 解放日報

20101014李政道談世博01.JPG
      
因為我們有發揚炎黃文化的祖先,因為400年前望遠鏡的發明,因為愛因斯坦在我們的小小的地球上生活過,我們這個黃土藍水的地球就比宇宙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世搏”,是指人類世世代代和大自然的搏鬥;“世博”則是指我們成功的博覽。所以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這兩個“世博”。因為人類與大自然世世代代搏鬥的勝利,才產生出今日如此宏偉的世博會。

世搏開始於西元前4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建築是日月山,它把大自然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太陽、月亮、山,組織成一個很大的巨人,這個巨人就代表中華民族。大汶口文化啟發了中華民族整個技術和生命的發展。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太陽的能量是核能,太陽本身是一個極大極大的核反應爐,把氫化為氦。在這個過程中,它會產生比氦還重一點的元素,使太陽的週邊爆炸,這個爆炸使太陽的亮度可以增加幾萬倍。這就產生了新星。全世界最早的新星記錄,是在商朝,離現在約三千四百年。當時的甲骨文有過這樣的記錄——“新大星並火”,第一次很清楚地把新星的亮度、時間、位置以及壽命,做了明確的記錄。

當太陽的氫全部化成氦的時候,太陽的內部就緊縮,成為一個中子星。太陽一下子縮小,所以它的轉動就非常準確、非常快,並發出極為準確的脈衝信號,因此也叫脈衝星。那時候的太陽,外部的亮度要增加幾百億倍,成“超新星”。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記錄也是在中國。就是現在的蟹狀星雲,發現時間在宋仁宗至和元年。

 在《宋會要》有詳細的記錄,宋朝至和元年,中國農曆7月22日,記載發現了一顆新的星,後來又另有一個記錄,說它沒有了。這是全世界最詳細的“超新星”的記錄。為了紀念中國發現超新星,我在1988年請李可染李老畫了一張圖(圖1),想像在宋朝,一個牧童,忽然看到天發亮光,因為超新星在白天也看得見。這張畫是李老為了中國高等科技中心關於同步輻射應用的研討會而畫的。

華夏民族與大自然幾千年的世搏,產生了象形字、印刷、指南針、算盤、火藥等等發明。在古代也建設了蘇州、杭州、西安、開封、北京、南京等偉大的城市,也造就了今日宏偉的、富有科技前景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20101014李政道談世博02.JPG

20101014李政道談世博03.JPG

世搏始于亞洲。然而在 17世紀的初期,1608年,伴隨望遠鏡的發明,開始了新的世搏。近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近代城市的發展。

這架伽利略自己做的望遠鏡(圖2),珍藏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博物館。 1610年,發生了對全世界科學極有影響的七天——伽利略拿自己做的望遠鏡觀看木星。 1610年1月7日,依他的觀察,木星右邊有一個小星,左邊有兩個小星。第二天,也就是1月8日,情況變了:他看見木星的右邊有三個小星,左邊什麼都沒有了。 9日天氣不好,什麼也沒有看到。 10日他看到左邊有兩個黑暗的小星。 11日,左邊這兩個小星變成一大一小,跟10日完全不一樣。 12日,右邊一個小星左邊兩個小星。13日右邊三個左邊一個。伽利略根據推理知道,這些小星都是木星的衛星,都是繞著木星轉。由此,他推翻了當時宗教認為的,太陽跟其他星球都是繞著地球轉的錯誤思想。這是歷史上極大的科學發現,它確立了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

可是這個發現也給伽利略帶來不幸,1633年6月12日,伽利略被軟禁在羅馬(筆者按:應該是佛羅倫斯),在教皇的命令下不准發表演講,不准跟朋友討論學問。 4年以後,伽利略眼睛瞎了,5年以後,伽利略逝世。同年的12月25日,牛頓誕生了。幸而那個時候宗教的勢力僅在歐洲大陸,而英國是個島國,宗教無法控制它。所以近代的科學從伽利略傳到牛頓,牛頓在英國開始。中國那個時候正值明末。兩年以後,1644年崇禎皇帝自殺,明亡。

 1991年為了紀念伽利略另外一個大發現,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紀念他的明信片,我幫助了設計。伽利略發現了慣性品質跟引力品質是等價的。 在比薩斜塔上拿了兩個球,一大一小。他在斜塔上放這兩球自由下降,那時候,很多人以為大的重的要掉得快,結果兩個球,密度一樣的,一大一小,重量不一樣,從塔頂掉下去,結果是同一個時候抵達地面。這就證明了伽利略另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慣性品質和引力品質是等價的。

 1993年5月8日,在梵蒂岡,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向全球科學家道歉,為伽利略平反。我當時代表全球科學家發言,接受教皇的道歉。

 今年,為了紀念伽利略,我設計了伽利略銅像(圖3)。伽利略手拿著他自己做的望遠鏡,也就是當時用來觀測木星的。長袍上是根據伽利略自己畫的,木星和它的衛星的關係。實體雕像高6米,2010年4月28日落成,現立于羅馬國立聖瑪利亞天使與殉道者大教堂,紀念400年前這位近代科學的開創者。這個大教堂是450年前文藝復興時期根據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設計而建造的,伽利略銅像是450年來第一座“入住”的新雕塑。

 近代以來,世搏的重要成果有很多。在生命科學中,第一重要的事件是基因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最重要的人物是發現這種結構兩位元科學家。所有的基因都是雙螺旋狀的。有了基因的發現才有了近代生物學的快速進步。在物理上,做出重大發現的兩位物理學家,一個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創建人;還有一個是費米,量子力學和核學的創建人之一。 

沒有對基因的瞭解,就沒有近代生物科學重要的進步和應用。現代生物科學,來源於基因技術的成熟。沒有相對論,沒有量子力學,也就不會有原子結構、分子物理、鐳射、半導體、超導體、核能、網路等等。要知道近代科學發展,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發展現有的學問,我們更要瞭解怎麼應用新的學問、新的創新,進行新的搏鬥,從而有新的世博。

比如火的發現和應用開始了人類的文化,那麼火的來源是哪里?是太陽能。太陽能是核能,太陽本身就是一架極大的氫核反應爐。所有的太陽能都是原子能,其能量是極大的。那麼我們能不能不經過太陽來獲取原子能?可以! 1942年12月2日,我的老師費米帶領的科學家隊伍,第一次直接產生人類可以控制的核能,而不通過太陽。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了不起的。在此之前所有人類用的能量都來自太陽,這之後我們就有了新的方法,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里程碑。

 另一個世搏的成果就是,世界第一流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在上海張江,2009年建成。它的外觀是由科學院路甬祥院長根據螺絲的構造設計的。1998年,我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組織了一學期加速器學校。這學校主要是為了上海光源而開設的。當年的學員成了今日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骨幹,我也非常高興江南有這個最新的科學武器。最後我們來說說世搏的將來。這是一張澳門印的郵票(圖4),非常有意思,這張郵票,寫的是葡萄牙文——“21世紀的宇宙,我們已經知道的宇宙裏面,能量佔據多少?佔據整個能量的5%。另外95%是什麼? 25%是暗物質,70%是暗能量”。暗物質是什麼?暗能量是什麼?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也許下次開世博會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了。

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暗物質研究所,“為什麼我們相信有暗物質,並且可以在實驗室中觀測? ”看看他們怎麼說。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方法是相當明確的。取任何一個星雲,這個星雲看得見的區域用紅色畫出來,在距離星雲中心一定距離的地方,一個灰塵也好,一個星也好,都會繞著這個星雲轉。取速度為v,大家知道轉動有離心力的,這離心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和距離成反比。這離心力必須與星雲的“地心吸力”相等。由此,我們發現這“地心吸力”遠遠超過這星雲中“可見物質”能產生的“吸力”。也因此可推算出在“可見物質”之外必有暗物質的存在。而且暗物質的存在是普遍的。

所以上海交大暗物質研究所要搞很深的地下室去研究。為什麼?因為在地面的物質會受到兩個不同的引力:一個是受地球自身的吸力,一個是暗物質的吸力。地球的吸力隨深度有固定的變化,測量引力與深度的變化,才可以推算出暗物質的吸力。所以交大隊伍就找到四川錦屏山,那裏最深的隧道達2400米,並有四個隧道和兩個輔助道。一旦他們成功,將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因為能算出地心力中的暗物質成分。

最近幾年,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我們發現宇宙不僅是在膨脹,而且是在加速膨脹。因為加速的膨脹,就一定有吸力,所以一定可以算出來,這個吸力的能量是很高的,比暗物質的能量還高,這個能量我們叫做暗能量,比已知物質的能量大14倍。

我在物理快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猜測暗能量的來源,我的觀點是天外有天,這觀點相當簡單。我們的星雲都在加速膨脹,就是外面有東西吸我們的星雲。因此,我們大爆炸的宇宙的外面可能還有更多的宇宙,也因此“天外有天”。

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裏是一個不大的行星,中等還偏小一點。我們的太陽在整個銀河系4千億顆恒星中,也好像不是什麼太出奇的恒星。而我們整個銀河系星雲在整個大爆炸的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可是因為我們有發揚炎黃文化的祖先,因為400年前望遠鏡的發明,因為愛因斯坦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上生活過,我們這個黃土藍水的地球就比宇宙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謝謝!

http://www.news365.com.cn/jy/201010/t20101014_2850437.htm(連結已失效)

 

20240621-伽利略月亮的妙用-02.JPG

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身上,是木星和它的衛星,這四顆星,被稱為[伽利略衛星]或[伽利略月亮]。

★邱韻如(2024):伽利略月亮的妙用:當天鐘、定經線、畫地圖,《天文教育》,第64期,p21-30,2024年6月,夏至出刊。

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羅馬的位置(2024/8/8)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0726-巴黎奧運熱氣球聖火台1.jpg

2024巴黎奧運聖火台,是熱氣球造型,向熱氣球先驅孟格菲兄弟(the Montgolfier brothers)致敬,紀念241年前(1783年)第一次搭載人類升空的史事。

當時升空的地點,就在這次聖火台所在的杜勒麗花園。

這次的奧運聖火的燃料不是化石燃料,而是透過「電」和「水]點燃發光!

氣球底部的環裝有40個 LED 燈,照亮200個高壓霧化噴嘴產生的水蒸氣雲,產生真實火焰的閃爍和煙霧效果。

2024巴黎奧運的熱氣球聖火台

最早發明熱氣球的是孟格菲兄弟(Montgolfier Brothers)。

他們是法國南部的造紙業者。

1782年,他們把紙屑扔進火爐時,發現紙屑不斷上升,非常好奇,他們嘗試利用熱氣把一個「立方形」的紙袋升起來,兄弟倆試驗了無數個「浮空器」,而且越做越大。
1783年6月4日,他們公開表演一個「浮空器」,升到1000多米高,飛了約 2公里後降落下來。

兄弟倆向巴黎科學院報告了他們的成就,很快接到了邀請,請他們去巴黎進行一次公開表演。

2024巴黎奧運的熱氣球聖火台

1783年9月19日,在凡爾賽宮的花園,孟格菲兄弟在國王路易十六面前進行了載動物的升空實驗,乘員是一隻羊、一隻鴨子和一隻公雞。

氣球釋放後,升到500米高,在空中持續了8分鐘,飛行了3.5公里。

降落時,三隻動物安然無恙,這次實驗證明了升至高空不會導致動物死亡。

1783年11月21日,進行第一次載人熱氣球實驗,從巴黎杜樂麗花園載著Jean-François Pilâtre de Rozier與François Laurent d'Arlandes升空。

法文「熱氣球」即以孟格菲兄弟的名字 Mongolfière 命名。

2024巴黎奧運的熱氣球聖火台

 

相關文章:

想飛的執著~熱氣球飛行家(2019/12/25)

1804年搭熱氣球研究大氣層(2020/4/20)

2019 英倫行~牛津大學的「死男人路」與熱氣球(2019/7/22)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8-科普與科學的隔閡-自由落體與重力加速度.JPG

邱韻如(2017):科普與科學的隔閡~以自由落體與重力加速度為例,第十屆兩岸科普論壇,2017/8/28~9/1,呼和浩特,內蒙古。(pdf全文)


Back to 自由落體相關論文(首頁)


Back to 格物致知ChiuPixnet (首頁)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u自由落體_首頁.jpg

★邱韻如(2017):自由落體實驗的歷史回顧與教學省思,《物理教育學刊》,18(1),p19~28,2017年7月。

★邱韻如(2017):科普與科學的隔閡~以自由落體與重力加速度為例,第十屆兩岸科普論壇,2017/8/28~9/1,呼和浩特,內蒙古。

★邱韻如(2008.12):自由落體主題教學探討及其教材教法發展模式,《物理教育學刊》,9(2),p69-84,2008年12月 。

★邱韻如(2008.12):從學生對比薩斜塔落體實驗的迷思概念探討科學史故事運用在教學時的一些問題,第24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主辦 (2008/12/18~20)

★邱韻如(2008.08):自由落體自由嗎?發表於2008物理教學示範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主辦 (2008/8/21~22)

★邱韻如(2008.01):比薩斜塔下的沈思-伽利略與自由落體,發表於自然科學教育及示範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2008/1/15)
 

部落格文:

☆ 豬膀胱的妙用(2017/12/20)**
 

Back to 格物致知ChiuPixnet (首頁)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1_比薩斜塔下的沈思.JPG

★邱韻如(2008.01):比薩斜塔下的沈思-伽利略與自由落體,發表於自然科學教育及示範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2008/1/15)(pdf全文)

 

Back to 自由落體相關論文(首頁)

Back to 格物致知ChiuPixnet (首頁)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