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iagetEinstein-01.JPG

一位是認知心理學大師(Piaget,1896-1980),一位是科學界的大師(Einstein,1879-1955),

二位大師見面,他們討論什麼話題呢?

1928年 (皮亞傑32歲,愛因斯坦49歲),愛因斯坦和皮亞傑在瑞士的達沃斯(Davos)參加一場會議,愛因斯坦給了皮亞傑一些建議,愛因斯坦建議什麼?

1953~1954年間 (皮亞傑57歲,愛因斯坦74歲),皮亞傑到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他又遇到愛因斯坦了。他們這一次見面,討論什麼呢?


1928年 達沃斯(Davos)

1928年,愛因斯坦和皮亞傑在瑞士的達沃斯(Davos)參加一場會議(相關照片及資料),愛因斯坦很欣賞皮亞傑的研究(註1),他建議皮亞傑研究兒童的速度時間的概念。

皮亞傑接受他的建議,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在1946年完成《兒童的時間概念》《兒童運動與速度概念》兩本書,

1948年與茵海爾德等合作出版《兒童的空間概念》《兒童的幾何概念》二本書。

皮亞傑在1946年所出版的《兒童的時間概念(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註2) 的序中提到:

This work was prompted by a number of questions kindly suggested by Albert Einstein more than fifteen years ago when he presided ove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urse of lectures o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at Davos. Is our intuitive grasp of time primitive or derived? Is it identical with our intuitive grasp of velocity? What if any bearing do these questions have on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愛因斯坦為什麼會建議皮亞傑研究兒童的速度和時間的概念呢?他想瞭解什麼呢?皮亞傑研究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光速是一個常數。
經由速度才推論出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如空間會收縮、時間會膨脹等等。

速度不是距離除以時間嗎?沒有距離、時間,怎麼定義速度?

愛因斯坦在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以前,到底憑什麼認為光速是一常數呢?
這不是很矛盾嗎?這可能就是愛因斯坦困擾的問題。

愛因斯坦才會請皮亞傑研究這個問題:到底小朋友是如何判斷事物快慢、如何建立時間、空間的觀念?

皮亞傑發現小朋友是先發展快慢的觀念,然後才有時間、空間的觀念。這和相對論的知識體系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小朋友不是按照距離除以時間來解釋快慢,而是按照空間與時間的順序(ordering)來決定的。

 

1953~1954年間,普林斯頓大學

1953~1954年間,皮亞傑到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他又遇到愛因斯坦了(皮亞傑57歲,愛因斯坦74歲)。他們這一次見面,討論什麼呢?

下面這一段對話來自皮亞傑訪談錄一書,作者Bringuier是法國著名的記者,他曾訪談皮亞傑、史懷哲、甘地等世紀知名人物。

Bringuier:你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作研究。你和愛因斯坦見過面嗎(註3)?

Piaget:喔,不錯!我們之後仍然保持通信。他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心智上的年輕。凡是他都有興趣,任何事他都想聽-譬如兒童心理學。

Bringuier:他是不是認為兒童心理學還蠻吸引人的?

Piaget:我才剛開始談,他就被吸引上了。不過一旦他瞭解了問題所在-這只在我說了幾句話之後-他立刻掌握到整體。他說:『這是你正在探討的東西。』

Bringuier:如此敏捷......。

Piaget:簡直不可思議!他能立刻看出背後的含意。

Bringuier:他對你工作中的哪一點特別感興趣?

Piaget:關於速度與時間的問題-他早就建議我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註4);我們想瞭解兒童是不是保有速度上的原始直覺力。不過我在普林斯頓再次碰到他的時候,他最有興趣的是守恆的問題。

Bringuier:哪一方面的守恆問題?是黏土嗎?

Piaget:特別是液體在不同形狀的容器內的守恆觀念。將水倒入某形狀的杯子內,然後,整杯再倒入另一形狀的杯子內。愛因斯坦最感興趣的是:即使是最單純的知識,小孩子也要歷經如此錯綜複雜的過程才能獲得。他曾說:『這遠比物理學複雜得多!』

資料來源:Jean-Claude Bringuier著,劉玉燕譯:皮亞傑訪談錄,218~219頁,書泉出版社,ISBN 957-648-488-X。(註5)

PiageBook-01.JPG

 


註1:1921年,當時皮亞傑才25歲,受邀到日內瓦盧梭教育科學研究學院教書及研究,擔任研究組組長。這是一所新興的師範學院,研究兒童發展、訓練教師。1925~29年,皮亞傑回到他的母校紐夏迪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uchatel)擔任心理、社會與科學哲學教授。皮亞傑在1922~1932的十年間,一方面教學一方面觀察紀錄孩童的言行舉動,並與孩童對話以了解他們的想法。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及五本書。

註2:《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這本書在1946年出版,以法文寫的。英文翻譯版在1969年出版。

註3:1933年10月,愛因斯坦(54歲)到達美國,應聘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一直到1955年4月18日病逝於普林斯頓醫院。

註4:1928年,愛因斯坦和皮亞傑在瑞士的達沃斯(Davos)參加一場會議,愛因斯坦建議皮亞傑研究兒童的速度和時間的概念。

註5:本書是由一系列法語電視訪談節目精練而成,訪談者是Jean-Claude Bringuier,他曾訪談皮亞傑、史懷哲、甘地等世紀知名人物。這本書能使讀者對皮亞傑這個人及其作為一位學者的風格有更清楚的認識。從對談中,可以處處感受到來自他的人格與專業知識的啟示,也明白看到他作為認識論學者的態度。首度系列訪談是在1969年,第二系列則在1975年。使讀者有機會了解皮亞傑本人的思想如何演變。


參考資料

1. Jean-Claude Bringuier著,劉玉燕譯:皮亞傑訪談錄,書泉出版社,ISBN 957-648-488-X。

2. Piaget, J. (1946).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Pomerans, A.J.,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69)

3. Piaget, J. (1946).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peed. tran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Holloway, G.E.T. and Mackenzie, M.J.,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70)

4. 師大物理研究所專題演講「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 (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 邱韻如)(2004/12/4)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