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選之後,讀到「烏台詩案」特別有感。
宋神宗一朝,特別是王安石罷相後,黨爭惡化,法制趨嚴,屢興詔獄,風氣日薄,政治氛圍不復有宋仁宗朝的寬厚。許多士大夫因事入獄,包括蘇軾。
熙寧變法以來突然得到提攜的新進小將,包括李定、舒亶等人。舒亶時為御史,讀到蘇軾的《湖州謝上表》,看出蘇大學士是在諷刺他們這夥新黨小將無事生非。於是找皇帝告了一狀:「(蘇)軾近上謝表,頗有譏切時事之言,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志義之士無不憤惋。」御史中丞李定與另一名御史何正臣,也交章彈劾蘇軾指斥乘輿、誹謗朝政。
這幾名御史為坐實蘇軾之罪,還蒐羅了三卷刊印發行的蘇軾詩集,在神宗面前一一點明詩中包藏的禍心:
陛下,您看看蘇軾的詩寫得多麼反動。
陛下發放青苗錢救濟貧民,蘇軾卻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設明法考試考核群吏,蘇軾卻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陛下興修水利,蘇軾卻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陛下推行鹽法,蘇軾卻說「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這些詩句,「無一不以詆謗為主」,傳播中外,影響極壞。
1079年,朝廷派的兩名台卒押着蘇軾,「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從湖州到開封,走水路約二十天到達京城,蘇軾被扣押在御史台獄中103天後被貶黃州,29位大臣名士受其牽連,遭到懲處。
這便是北宋的「烏台詩案」。
( 註) 漢代時,由於御史台多植柏樹,柏樹多招烏鴉,因而後人以「柏台」、「烏台」代指御史台,大概也有暗指御史為「烏鴉嘴」之意。
《寒食帖》就是蘇軾在仕途最坎坷最不順的時候寫的,當時他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
蘇軾在黃州四年的生活並不好過,他先是從原來名動京師的才子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團練副使,無權無錢,還要受當地官員的監視。因為經濟拮据,只好趁辦公之餘在城東開墾了一塊坡地,自己種田種菜填補家用,從此蘇軾就成了蘇東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