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2014/6/13)許多人都看到天邊有兩道美麗的彩虹。比較小,較明顯,在內圈的是『虹』;比較大,淡淡的在外圈的是『霓』。
『虹』的紅色在最外圈,『霓』的紅色在最內圈。形成的原因和光的反射及折射有關。
一時興起,查了一下『霓』的英文,結果是secondary rainbow(第二道彩虹);所以『虹』也稱為primary rainbow。
順便想到『霓虹燈』,結果有了新的發現~
霓虹燈的英文是『neon lamp』,和彩虹及第二道彩虹(霓)沒有直接關係!!
會稱為霓虹燈,一來是neon唸起來就像『霓虹』,二來是因為霓虹燈像彩虹一樣有許多顏色(每一根燈管是一種顏色)。
把 neon lamp 翻譯為霓虹燈,真是妙~音譯和意譯兼顧到了。
neon是什麼意思呢?學過理化的,可能會知道,這是『氖』,一種鈍氣。
話說在1898年,兩位英國化學家,雷姆賽(Sir William Ramsay)和特拉弗(Dr Morris Travers),把空氣中的氧和氮用化學方法移除後,在液態空氣中發現了一種奇怪又稀少的氣體;
這種氣體無色、無味、無嗅,而且不會被燃燒。
他們把這種氣體密封在一條半真空的玻璃管中,在玻璃管的兩端通上電流,原來沒有任何顏色的玻璃管,卻會射出鮮艷的紅光來。
他們用希臘文中的neon 為新發現的這種氣體命名,也就是「新」的意思,中文寫成『氖』。
最早的霓虹燈就是裝有氖氣的燈。
據稱,霓虹燈首先由 Nikola Tesla 在189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進行示範,但其創意並未有申請專利。
氖氣充在燈管中能發出紅光。但是為什麼霓虹燈有各種顏色呢?
原來還需要以綠、黃色,藍色、白色的螢光粉作為輔助。
例如將藍色的螢光粉塗在玻璃管的內壁上,把玻璃管彎製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紋圖案後裝上電極,並把玻璃管內的空氣抽乾淨,再充進氖氣,即成粉紅色的霓虹燈;
如果塗上了藍色螢光粉的燈管中充入氬氣和水銀,就成了藍色的霓虹燈;
若塗有綠色螢光粉的燈管中充入氖氣,就成了橙紅色;
如果把氖氣改為氬氣和水銀,便會成為綠色霓虹燈。
留言列表